|
|
 |
|
鮠魚
|
|
正常字體
放大字體
|
|
【出處】《本草經(jīng)集注》
【拼音名】Wéi Yú
【別名】魾、鱯(《爾雅》),魤(《本草拾遺》),懶魚(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),蛔魚、蜾魚(《綱目》),白戟魚(姚可成《食物本草》),闊口魚(《本經(jīng)逢原》),白冀(《隨息居飲食譜》)。
【來源】為鮑科動物長吻鮠的肉。
【原形態(tài)】 體延長,長約25厘米,為體高的5~6倍。吻錐形,向前顯著突出?谙挛,呈新月形,唇肥厚。眼小。須4對。上下頜上均具鋒利的細牙齒數(shù)排。肩骨顯著突出,位于胸鰭前上方,頭頂部多少裸露。側(cè)線平直。背鰭Ⅱ6~7,硬棘后緣有細鋸齒。胸鰭刺發(fā)達,內(nèi)緣也有鋸齒。臀鰭14~18,無硬刺。臀鰭前上方有一肥厚的脂鰭。全體裸露無鱗,背部稍帶灰色,腹部白色;鰭為灰黑色。 生活于江河中,多棲于水的底層。捕食小型魚類、蝦、蟹、螺及水生昆蟲等。產(chǎn)卵期5~6月。冬季在有巖石的深水處越冬。
【生境分布】分布長江流域。
【性味】 甘,平。 ①《本草拾遺》:味甘,平,無毒。 ①《本經(jīng)逢原》:甘,溫,無毒。
【功能主治】 ①《本草拾遺》:下膀胱水,開胃。 ②《日用本草》:補中益氣。
【各家論述】《本經(jīng)逢原》:闊口魚,能開胃進食,下膀胱水氣,病人食之,無發(fā)毒之慮,食品中之有益者也。
【摘錄】《*辭典》 |
|
| |
|
 |
|
|